智能監測全程守候、精準防控準備就緒、飛防作業高效起航、生物防治嚴陣以待……一張張綠色防控網在廣袤的田野上接連展開,這既是長春市防控病蟲危害保豐收的重要舉措,更是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特點。
今年,長春市糧食作物計劃播種面積為2393.68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為2043.87萬畝,水稻播種面積為284.9萬畝。如何既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又能持續推進農藥使用總體減量化?
長春市繼續加強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力度,充分利用省級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積極開展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誘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并籌措本級預算資金、各縣(市)區財政資金,集成推廣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模式。有效降低病蟲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
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長春市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提升植保裝備水平,加快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構建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病蟲害可持續治理體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如今,綠色防控已成為長春現代農業生產新標配。
光纖、物聯網進農田,作物生長情況實時監測,病蟲害遠程診斷管理……眼下,正是田間管理作業的關鍵時期,發生在雙陽區億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新變化讓人欣喜。“這就是智能防控的新方式!經過物聯網運算,有沒有病蟲害發生,是否需要用藥,植保情況盡在掌握。”對于今年的田間管理,合作社負責人信心十足。
這正是“四情”(墑情、苗情、蟲情、災情)監測站帶來的改變。目前,長春市在九臺區、雙陽區均已啟動建設農業物聯網應用平臺項目,新建23處玉米生產“四情”監測站、20處水稻生產“四情”監測站以及20處畜牧業標準化監測站,并在5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100處溫室作物監測點。
1.大數據監測精準“智斗”
“有了這個監測站,合作社植保不再盲目用藥!依靠大數據,防控成本降低了30%。”作為長春市打造區域農作物生長全過程數據檔案及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的重要一環,“四情”監測站將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提供科技保障。
那么,“四情”監測站又是如何監測病蟲害的?利用大田物聯網系統,監測站在農田里安裝土地傳感器、360度高清攝像頭、微型氣象站、遠程拍照式蟲情測報燈等智能裝置,遠程采集農田作物的影像資料以及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并傳輸至平臺。
長春市農業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文冬介紹,目前全市農業物聯網應用平臺監測面積6450畝,輻射面積達到了3萬余畝。這些數據將成為農業科研在植物生理生態、選種育種、節水灌溉、防控病蟲危害等研究方向的基礎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依據。
監測預報是植保綠色發展、農藥減量使用的主要手段。按照先進、實用的原則,建設一批自動化、智能化田間監測網點,健全病蟲害監測體系。今年,長春市利用省級項目資金,在全市安裝了7臺太陽能智能昆蟲性誘設備,重點對草地貪夜蛾加強監測預警。
在榆樹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試驗田里,一款專門針對草地貪夜蛾等遷飛性害蟲研制的監測設備,每晚都會通過上百米高的光源監測引誘害蟲。“一旦發生蟲害,高空測報燈就會引誘大量害蟲進入蟲箱,提供第一手情報。即便未發生蟲害,高空測報燈也會根據測報情況,進行綜合防治。”榆樹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劉德明說,貪夜蛾隨著高空氣流飛行,受到侵襲的農田將會減產10%~25%以上,最好的防控方法就是早發現、早預防。
規范開展病蟲害監測調查,長春市各監測網點將收集到的粘蟲、草地螟、玉米螟等監測數據及時匯總上報,建立起多元化預報發布體系,提升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能力,將病蟲害防治從“見蟲打藥、見病噴藥”向“預防病蟲、精準防控”轉變,確保農藥適時施用,高效利用。
2.技術“衛士”集成推廣
“種植初期,我們就提前有了主意。通過輪作、膜下滴灌等種植技術,進行綠色防控。”在榆樹市環城鄉,增益合作社將土豆、毛蔥、西瓜等經濟作物與玉米進行輪作,從根本上抑制雜草生長、蟲害發生。
合作社負責人馬占有告訴記者,一些病蟲害可以在土壤里存活多年,連年種植會增加病害的發生概率,最好每隔3-5年輪作一次。利用膜下滴灌技術,水分將會慢慢進入作物根部,這樣一來只有覆膜的中心區域水分充足,雜草籽很難在土壤中生長。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病蟲害的防控主要依靠農藥。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形勢下,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提出了新要求,生態調控、理化誘殺、天敵釋放、植物免疫誘導……長春市在集成推廣應用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的同時,也摸索出了一批以作物為主線的防治效果好、操作簡便、成本適當的技術模式。
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創新,不僅顯著提升了防控水平,還降低了農藥使用風險。在農安縣黃魚圈鄉的潘太剛水稻種植合作社,則是利用稻草還田技術,實現了農藥減量和控害能力的雙提升。“今年合作社的稻田基本沒除草,除草劑和農藥都沒用。去年秋收后,把秸稈全部還田,再向田里注水,冬季的低溫將雜草籽、蟲卵都凍死了。”合作社負責人潘太剛高興地說。
3.農田里來了“守護者”
過了小暑,正是水稻生長旺盛的時節。在德惠市朝陽鄉團林子村的半頃田鴨稻有機稻米生產基地里,放養的麻鴨在綠油油的水田里穿梭嬉戲。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長得像小燈籠的新型飛蛾誘捕器插在田邊,看似簡單的設計,卻成了農田的“守護者”,讓害蟲有來無回。
“我們基地發展綠色水稻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通過生物防治技術就能保證水稻的健康。除了放養的麻鴨除草,還通過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性信息素誘控進行生物防治。”取出塑料罩內的誘芯,基地負責人李校波指給記者看,“每畝地安放1個,誘芯上的性誘劑可以吸引二化螟雄蛾自投羅網,減少交尾率,達到滅蟲的效果。”
由從前單一的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轉變為應用生物防治的綠色防控模式,創建有利于作物生長、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不僅提升了專業化防治水平,種出來的作物也更綠色、安全。
“有了這小卡片,就不怕玉米螟了!別看赤眼蜂個兒不大,殺蟲威力可不小。”玉米螟是威脅長春市玉米生產和糧食安全的主要害蟲,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今年九臺區波泥河街道種糧大戶陳廣生應用赤眼蜂卡,開展防螟作業,“每畝投放2萬只赤眼蜂,就可吃掉80%的螟蟲卵。赤眼蜂卡防治玉米螟,使用方法簡單、防治成本低、效果好。”陳廣生說。
通過玉米螟生物防治,將蟲害控制在成蟲期和卵期,減少幼蟲對作物的危害。“玉米螟最大的天敵就是赤眼蜂,它們專門找玉米螟卵占據并寄生,在害蟲出生前就將其消滅。”九臺區植物保護檢疫站相關負責人趙德忠介紹,今年九臺區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積達到了69萬畝,田間平均防治效果在65%以上。
4.飛防“醫生”精準起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是農藥使用量負增長中的重要一環。連日來,在農安縣青山口鄉上空,植保無人機來回盤旋,均勻地噴灑出霧狀藥液。手機上實時顯示著飛行數據,飛行速度、飛行高度、裝藥重量、飛行面積等一目了然。
青山口鄉松花江村種糧大戶王春波,僅用一上午時間,就完成了450畝玉米的無人機噴灑農藥作業,“以往打藥是最頭疼的事,勞動成本高,藥液還打不均勻。依托無人機作業服務,流轉的土地全部實現無人機植保,極大地提升田間管護效率,還降低了藥液的使用量。”王春波說。
今年,昌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長春市農作物病蟲害航化作業服務面積突破10萬畝,并制訂了嚴格的噴灑標準和航化范圍。從最初的兩臺無人機,發展到現如今的10余臺無人機,公司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從“推廣產品”到“推廣服務”的跨越,為防治突發病蟲害提供了保障。
“無人機航化作業除了省時高效,最重要的是為莊稼搶到最佳用藥時機,每臺無人機每天可完成作業1200畝以上,比人工快了近百倍。”企業負責人陳海旭告訴記者,無人機空中勻速飛行中,通過物聯網系統和GPS定位系統,下方的噴管同時作業,能準確無誤地對作業地塊進行霧狀噴灑。
隨著智能化植保技術的發展,植保無人機作業效率高、防治效果好、安全性強、節水省藥環保等優勢凸顯,已成為不少種糧大戶病蟲害防治的標配。
“植保不僅僅是殺滅害蟲,還包括給植物供給水分、營養,調節植物生長狀態等多種形式。無人機螺旋槳產生的氣流將作物莖稈吹斜,藥液可隨著氣流進入作物不同部位,增強農業病蟲害防治效果。”長春市植物保護檢疫站相關負責人表示,植保無人機還要向智能化服務發展,實現自動數據匹配,自動規避障礙,可根據作物生長情況,控制農藥殘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無人”植保。
文章由甜菜夜蛾誘捕器,甜菜夜蛾誘捕器誘芯,甜菜夜蛾誘捕器誘芯,草地貪夜蛾誘芯,草地貪夜蛾誘芯廠家,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殺蟲燈廠家,蟲情測報燈廠家,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廠家,松材線蟲快速分離器廠家,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廠家,頻振式殺蟲燈,測報工具箱,松材線蟲自動化分子檢測系統,生產廠家電話4006050607河南賽蘭儀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收集整理,更多詳情請登錄賽蘭公司官網查詢。